他走遍了地球上最美的森林和荒野,与自然中的各种生灵亲密无间。如果你爱看《动物世界》和《人与自然》,可能会注意到他,经常在野外边主持边讲解野生动物的一位老人。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大自然,用生命在拍自然纪录片。今天我想向各位介绍的,就是这位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曾经有人根据豆瓣评分统计过,影人条目下的最高分男神是谁。毕竟老爷子的作品多为9分以上,他最受好评的作品甚至高达9.9分。神级纪录片《七个世界,一个星球》《蓝色星球2》《王朝》等等,都由他担任旁白,每一部都是超过9.5分的经典。1995年《植物私生活》(The Private Life of Plants)
1998年《飞禽传》(The Life of Birds)2003年《哺乳类全传》(The Life of Mammals)2005年《灌丛下的生命》(Life in the Undergrowth)2006年《行星地球》(Planet Earth)2008年《冷血动物》(Life in Cold Blood)2011年《冰冻星球》(Frozen Planet)2012年《植物王国》(Kingdom of Plants)2014年《爱登堡的博物馆奇妙夜》(David Attenborough's Natural History Museum Alive)2016年《爱登堡与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 with David Attenborough)2016《地球脉动2》(Planet earth II)……大卫·爱登堡的足迹遍布全球,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旅行路程最长的人。
他亲身探索过地球上已知的所有生态环境,观察过的生物种类比地球上任何人都要多。那么,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男神”大卫·爱登堡,到底是何许人也?大卫·爱登堡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自然博物学家,还是勇敢无畏的探险家和旅行家,更是被世人誉为“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如今BBC的自然纪录片闻名世界,大卫·爱登堡功不可没。
他在BBC参与动物自然节目的制作已50余年,可谓BBC的灵魂人物。然而,对自然情有独钟的爱登堡, 辞去了BBC的行政工作,放弃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仕途,只全身心投入野生世界纪录片的制作。因为他的成就,1985年,爱登堡被英女王封为爵士,从此纪录片影迷们亲切地称他“爵爷”。英国一艘北极考察船以他命名,甚至一种新发现的恐龙化石被称为“爱登堡恐龙”。追溯艾登堡爵士与王室的友谊,可以看到早在1958年查尔斯王子和安妮公主到BBC电视摄影棚参观时,艾登堡爵士给他们看鹦鹉的照片。今年10月4日,这位在英国家喻户晓的爵爷,推出了新作——《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David Attenborough: A Life on Our Planet)。大卫·爱登堡用毕生与自然打交道的经历,向人们讲述近几十年来地球的变化。《福布斯》称该纪录片为“今年最重要的纪录片”,豆瓣评分9.4。很多人说这是大卫·爱登堡的遗作,也是他对人类的最后一次贡献。
毕竟老爷子今年已经94岁高龄,这回是真正的且看且珍惜了。与他以往的纪录片不同,这位94岁的白发老人再次出现在镜头前,并非身处自然荒野,而是站在切尔诺贝利的废墟中。30年前,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邻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的第四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当局让135000人紧急撤离,留下了这片废墟。
这位这位近百岁高龄的老人面对镜头,说出了自己作为一名自然观察者、博物学家的证词——这部纪录片,打破了人们习以为常的岁月静好,揭露多年来被视而不见的真相。生于1926年的大卫·爱登堡,小时候的世界和现在大不一样。1937年的世界人口只有23亿,大气层碳含量280ppm,荒野面积66%。闪闪发光的海岸、辽阔的森林和茂密的草原,是地球上的随处可见的景观。面对如此广袤的大自然,谁都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人类将拥有威胁大自然存亡的能力。1954年,人口为23亿时,地球上有66%的面积被荒野覆盖。
而在2020年的今天,人口为78亿,荒野面积仅有35%。
从外太空遥望我们的家园地球,孤悬宇宙中,既脆弱又孤独。只是一颗被黑暗包围的蓝色弹珠,它的资源和空间都不是无穷无尽的。
1970年后期,爱登堡都在环游世界,拍摄纪录片《生命的进化》。
尤其是山地大猩猩,当时非洲中部森林深处只剩下300只。
由于小猩猩在宠物市场很受欢迎,往往偷猎者为了捉一只小猩猩,不惜杀死数十头成年猩猩。影片中,爱登堡看似能与大猩猩近距离接触,是因为它们已经习惯了人类的陪伴——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已经有好几次导致动物灭绝的纪录了。
如果继续肆无忌惮地掠夺,那么未来出生的孩子,也许只能在动物园中想象曾经的地球。1950年,爱登堡在婆罗洲拍摄雨林时,那里有四分之三的土地为雨林。
雨林是非常珍贵的生态环境,物种的丰富性是它的珍贵之处。
但是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将雨林砍伐掉,种上单一作物,将生机盎然的雨林变成一片死地。我们每年砍下150亿棵树,地球上将近一半的雨林面积已被清空。我们在河流或湖泊上建立水坝污染和超采水源。导致80%的淡水生物消失。我们用家畜替代了野生动物,地球上70%的鸟类都是家禽。地球上一半的肥沃土壤,曾经广袤的森林和平原,如今成了农耕地。
海洋也不能幸免,由于过度捕捞,30%的鱼种被推向灭绝边缘。
人类的远洋渔船从1950年代起,开始大规模地去公海捕鱼。1998年《蓝色星球》剧组无意间发现了一件鲜为人知的事:
共生藻离开或死亡后,珊瑚就会变白,这意味着珊瑚失去了生命。
但那仅仅是因为剩余但热量被海洋吸收了,掩盖了人为作用。毕竟我们焚烧化石燃料,并将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层中。大气层碳含量的变化,一直是地球气候稳定的天敌,也是历史上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过去的物种灭绝主要是因为火山喷发活动,但这类活动一般持续一百万年,才能向大气层释放出足以触动生态浩劫的二氧化碳。过去几十年来,爱登堡经常到访极地拍摄,他对极地的情况很熟悉。为了拍摄纪录片,爱登堡要登陆位于北冰洋的一座海岛。他原以为会在岛附近遭遇大面积的海冰,但他们一路乘船到达小岛。“如果我们再不停下肆意践踏自然,下一个世纪出现的环境损害现象,将比我这一生所经历的损害现象更严重。”科学家预测到2030年,亚马逊雨林经历大规模砍伐后,已经无法释出充足的湿气,将退化成干燥的热带稀树草原,大量物种灭绝。失去了白色的冰盖,反射到外太空的太阳能也减少,全球暖化会进一步加速。2040年,北极各处冻土融化,释放出甲烷——一种比二氧化碳威力强数倍的温室气体,急速加剧全球气候变迁的速度。过度耕作使土壤变得贫瘠,传粉昆虫绝迹,天气越来越难以捉摸。
2100年,全球气温上升4摄氏度,地球大部分土地已无法住人。
如果人类不做出改变,下一个世纪,当下的安定和谐将不复存在。人类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了地球上最强大的物种,也是数量最多的。
人类过着与其它动物截然不同的生活,一种与自然脱节的生活。
在自然中所向披靡,没有天敌的人类,只能靠自己来拦住自己了。
必须让这个世界恢复“野性”,而这其实并不是很难做到。用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如太阳能、风力、水力、和地热能。保护海洋生态,全面禁止渔民在多个海域捕鱼,划分近海的三分之一区域为禁渔区。为大自然提供恢复生态平衡的空间,最有效的方式是改变我们的饮食习惯。如果我们的日常饮食以蔬果为主,我们只需目前一半的土地用作农业。新旧科技双管齐下,我们绝对有可能利用较少的土地,生产较多的食物。植树造林,因为森林是大自然用来隔绝二氧化碳的最佳科技。影片的结尾,爱登堡再次出现在切尔诺贝利的废墟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个被人类放弃的地方,重回自然怀抱,再次生机勃勃。
文章最后,我想引用爱登堡在《地球脉动》中的一段话——
“现在,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环境中,我的家也在伦敦这座城市里。俯瞰着这个国际大城市,人类不断重塑着世界的表面形态,其中的创造力令人惊叹同时也发人深省。无疑,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尽己所能打造美好的地球家园,
请爱护我们这颗“小破球”,请爱护每一个大自然的生灵。